我喜欢抽象的形式远胜过具象所为。抽象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许多想象的留白,允许看的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瞬间化身为作品的一部分,成为诠释者
制作工期:7-15天
色彩:如图,可调整表面颜色(仅限树脂、铁类材质)
规格:多样 欢迎在线索取莎欧特技术产品图库资料
验货:制作完成后我方拍照给客户确认或客户亲自到工厂验货或委托第三方验货
包装:气泡纸内包-纸箱外包
这里所说的“尊重材料”,受到王林先生1996年在成都所做的雕塑展览“敬畏生命”的启发。在我看来,“尊重材料”应该是雕塑艺术家“尊重自然”的一个基本艺术态度。围绕我们生活的所有材料,无论是自然界的原始材料还是人类加工生产出来的材料,都是有生命的,即它们有自身的生成与转换的自然周期,同时它们也负载了人类生命与材料的互动,成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载体。从金属雕塑的角度,面对人类对于物质材料的生产和艺术性的结构重组,我更注意后者的创造性的结构关系。金属雕塑与工业材料加工的区别,在于艺术家通过对不同物质材料的造型重组,使之呈现出非功利性的人文意义。在古德语中,“物”这个词意味着聚集和统一,特别是对于考虑言说中的事情,一种争议的聚焦。对于金属雕塑家来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只是材料加工的技术,而且是材料选择与重组的视野,即对于材料的选择,就是人对材料的意义的基本把握,是重新敞开人对于材料的关系,回到事物本身去,回答生命的原始呼唤。在这一意义来说,“尊重材料”就是“敬畏生命”,就是尊重艺术所具有的人文意义。古人形容音乐中的器乐演奏为“金声玉振”,“金属之声”的意义不仅是指敲打金属会有声音,而且是说我们要倾听金属雕塑的内在生命传达给我们的声音和信息。
金属材料在近现代人类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可以追溯到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创的19世纪大工业时代的来临。以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为代表,英国第一次全部采用钢材与玻璃结构建造了名为“水晶宫”的巨型展览大厦,由此开创了金属材料在工业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并且推动了相关的金属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发。而金属雕塑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以毕加索的集合雕塑为代表。1913年,他与勃拉克合作创作了第一件贴有金属片的集合艺术品《吉它》。1929年,他在西班牙雕塑家冈萨雷斯的帮助下,制作了许多焊铁构成,著名作品有《花园中的妇女》(1929-1930)。此后,冈萨雷斯自己开始了直接的铁件焊接,以简洁抽象的造型,表现人物。这样,作为现代主义雕塑的主要形态的直接金属雕塑的时代真正开始了。
与传统雕塑的单一实体不同,毕加索的现成品雕塑是集合艺术与综合材料的先驱,其作品有时运用不同的现成品进行组合,是一种拼合式的拟人化或拟动物化(如著名的《公牛头》)的金属雕塑。而冈萨雷斯的钢铁焊接雕塑,如代表作《唐吉诃德》(1929)、《梳发女子》(1931-1933),则是将不同的钢铁单体材料进行加工,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材料形态,并且在一个更为整体性的创作构思下,通过切割、焊接、打磨等金属加工手段,将金属材料融为一个全新的艺术形体。1945年以来的极少主义金属雕塑(代表人物贾德、塞拉、莫利斯等)则将雕塑过程中的手工因素和雕塑模仿自然的再现因素降至最低,以极端的客观性过滤人文意义,突出材料与结构的单纯视觉形式审美。欢迎在线索取莎欧特技术产品图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