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红外线理论
(一) 谈谈远红外线:
美好的阳光给人类带来生命的希望,人类以及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均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才有可能生存、繁衍。可是,您知道吗?阳光中的大部分能量并不在那绚目的七色光中,而是在一种看不见的光线中。这种光的波长要比红色光长,光谱上在红光之外,故被称为红外线。而红外线中只有一种波长范围在5.6~15微米的远红外线,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人——作为一个由水分、蛋白质、无机盐等多种成份构成的整体,其构成物质的特性决定它只能与这一特定的远红外线发生共振吸收;而且,此远红外线较之其它波段的光来说,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穿透性,可深达皮下组织,从而直接活化体内组织细胞,产生较明显的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再生能力,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
(二) 远红外线的生物效应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红外照到皮肤上时,无疑要受到皮肤的反射。反射率平均为0.34。就是说,有34%的红外被皮肤反射掉了,剩下的部分进入皮肤。人体是否对红外都能吸收呢?这主要取决于红外的波长和皮肤的状态。人们都知道,人体皮肤的含水量达到70%。水是红外的良好吸收体,因此可以这样说,人体对红外的吸收近似于水。人体的体表温度大致在31―33℃左右,根据维恩位移定律,人体皮肤表面的峰值波长在9—10微米左右。根据匹配吸收理论,远红外线的波长和人体皮肤的波长相匹配,恰好形成共振吸收,因此,人体皮肤是远红外的良好吸收体。红外线对人体中的穿透深度,是指进入人体的红外线,当强度下降到起始强度的50%时的深度。远红外线的绝大部分能量均被浅层皮肤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介质传导和血液循环,使这部分热能传到深部组织和更远的地方,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红外为什么能够治病?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从生命物质与红外线的关系谈起。
二、生命物质与红外辐射的关
(1)、合成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的原料三磷酸腺苷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所释放的量子能量为42—50千焦耳(0.44eV),恰好与2—3微米红外的光子能量相当。
(2)、占人体重量60%—70%的体液中的水分子的氢键键能,相当于2—7微米的红外光子的能量。而氢键在生命物质中至关重要,它对于生命物质结构和性能的稳定,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人体细胞生长繁殖是以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的合成、复制为基础的。而作为生物大分子的DNA是双螺旋结构,其中含有大量氢键。DNA的分解或合成由其氢键的断裂或结合所引起,而此两种氢键能约为0.48eV和0.28eV,相应波长分别为26微米和44微米,相应的光子能量也正好处在红外光谱范围内。
(4)、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中含氢化学键的伸缩振动的光谱吸收峰也在25微米红外区。
(5)、遗传物质DNA分子中的激发态的能量也处于红外波段。2—3微米的红外光子容易产生频率相同而方式多样的激发。这种激发有利于DNA进行复杂灵活、精确而又谐调的能量转移,在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分子特异性的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
(6)、人体组织中的O——H键伸展,C——H键伸展,C-C、C=C、C-O、C=O、键及H2O键弯曲的振动,上述这些生物键的对应的谐振波长长大部分落在3—6微米波段。相应的红外辐射可以有选择地激活单个的分子组织。并引起极复杂的变化过程。总之,红外对人体生命活动过程起着特殊的作用,能给人体生命活动补充特殊的能量,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红外。
三、远红外的热效应
生物体中的偶极子和自由电荷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有按电磁场方向排列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引发分子,原子无规则运动加剧而产生热。当红外辐射有足够强度时,即超过了生物体的散热能力,就会使被照射机体局部温度升高,这是红外的热效应。
(1)、激活了生物大分子的活性。
在红外光子,特别是2—6微米红外光子的作用下,使生物体的分子能级被激发而处于较高振动能级,这便激活了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从而发挥了生物大分子调节机体代谢、免疫等活动的功能,有利于机体机能的恢复和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促进和改善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红外作用于皮肤后,大部分能量被皮肤所吸收,被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皮温升高,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通过丘脑肥射,使血管平滑肌松驰,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另一方面,由于热作用,引起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血管张力降低,浅小动脉、浅毛细管和浅静脉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血液循环得以改善。
(3)、增强新陈代谢。
如果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了紊乱,引起体内外物质的交换失常,那么,各种疾病将会不约而至,给人体造成极大的麻烦。通过红外的热效应,可以增强细胞的活力,调整神经体液机制,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处于平稳状态。
(4)、提高免疫功能。
经临床观察,红外确有提高机体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5)、具有消炎、消肿作用。红外所以能消炎、消肿,其原理如下:
红外的热作用通过神经体液的回答反应,消除了炎症的病理过程,原来遭到破坏的生理平衡状态得以恢复,提高了局部和全身的抗病能力,激活了免疫细胞功能,加强了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达到消炎抑菌的目的。红外的热效应使皮肤温度增加,交感神经能力减低,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循环改善,增强了组织营养,活跃了组织代谢,提高了细胞供氧量,改善了病灶区的供血供氧状态,加强了细胞的再生能力,控制了炎症的发展并使其局限化,加速了病灶的修复。
红外的热效应,改善了微循环,建立了侧枝循环,增强了细胞膜的稳定性,调节了离子的浓度,改善了渗透压,促进了有毒物质的代谢产物的排泄,加速了渗出物的吸收,导致炎症水肿的消退。
(6)、镇痛作用。
红外的热效应,降低了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血液循环的改善,水肿的消退,减轻了神经末梢的化学和机械刺激;红外的热作用,提高了痛阈,以上种种原因,均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