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花格木窗实木斗拱生产
实木木雕斗拱_斗拱是榫卯结构_寺庙古建构件之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重要结构构件,是联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特的托架。其初是为了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要而产生,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灾害。而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结构功能逐步衰弱,而渐渐变成梁枋上下木架间的过渡装饰物。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状况不同,国家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对斗拱形式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斗拱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简介
斗拱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令簋”的四足即与斗拱之栌斗形象相似。此时的“斗拱”只起简单的承托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斗拱的主要分件——斗与拱的形式,逐渐趋于规范。其补间斗拱的构造与形式,继汉代的传统加以改革与创新,出现了华拱与人字拱两种。这些补间铺作均不出跳,其作用只限于增添檐枋的跨中支点,以减少檐枋的弯矩和挠度。
人字拱也由直线逐渐演变为曲线,表现出对斗拱艺术效果的积极追求。此一时期的斗拱,无论其形态、结构,还是所置放的位置,都没有固定之处,足见斗拱的制作和使用是随意和灵活的,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建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制和形象。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斗拱的柱头铺作是原始的栌斗,补间铺作是曲腿立脚人字拱。从已有图像看,初唐时期,补间铺作除注重功能性外,开始其装饰作用。
唐代是斗拱发展的成熟期,种类和形式大致稳定,也是斗拱在结构上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
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如今称为铺做层,用于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在挑檐上,已经有四挑和计心的做法,且多为重拱。
这一时期斗拱的特点是: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不设斗拱或仅设1、2朵或只用蜀柱。
实木木雕斗拱、仿古榫卯结构构件、中式斗拱作用、寺庙古建斗拱等,在明清两代,斗拱进一步发展演变,出现了如意昂、象鼻昂等装饰性形象。这些花式多样的斗拱,是数千年的斗拱历程中的后篇章。斗拱的发展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曲,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高潮而转向舒缓,后归于寂静。
斗拱的发展过程:
西周到两汉,是斗拱的初始形成与发展阶段。
隋唐、两宋是斗拱发展成熟趋于制度化的时期,斗拱发展成熟,力学性能和建筑造型结合。
明清时期,结构作用蜕化,装饰性强化,是斗拱的实质性退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