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灸是以火山能量泥为原料,配伍中草药,用其产生热量和药物温经通脉的作用来治疗疾病。本品贴在治疗部位,通过热力渗透组织,有温经行气的作用,可以治疗寒湿疼痛,比如风湿性关节炎、肢体麻木疼痛。这是一种外治法,通过皮肤固定穴位施术,跟脏腑通过经络取得联系,泥灸可以调理脾胃,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腹痛、腹泻、久泻不止或陈寒痼疾有效果。泥灸还可以使气机运行,气行则血行,还能使瘀血消散,对跌打损伤导致的瘀血疼痛也有治疗作用。
>>>>>泥灸适用人群<<<<<
1.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平时虽无慢性疾病,但容易感冒,长期劳累或压力过大而致身体虚弱,精力不足,体力不支,难以胜任繁重工作。
2.患有慢性疾病或久病体虚者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用药物进行彻底控制的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贫血、腰腿疼、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月经不调等。
3.需要进行体质调理的人群
虽然他们暂无不适的困扰,但由于体质偏颇,不属于平和体质,具有强烈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如能及时进行干预,可以防患于未然。
4.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如手术后、出血后、大病重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
>>>>>泥灸禁忌<<<<<
1.凡属实热症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泥灸疗法。
2、 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尽量不要施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 .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施泥灸;颜面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施泥灸。
3.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24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9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宜直接灸疗。
泥灸治疗过程中,有时候患者会发觉施灸中或灸后,出现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眠,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1.初次泥灸或血压偏高者; 2.餐后或空腹饥饿、过劳状态下使用泥灸;3.如果之前使用过泥灸,且身体未表现出任何不适症或身体不适有好转,再行泥灸反出现头晕、头痛以及身体不适加重等现象,一般多是体内自我调整之良性反应,是好转的迹象,可继续实施泥灸治疗。
使用泥灸时,有的感觉特别热,还有的感觉不太热,这里还要详细说一下,热的感觉并不是判断泥灸是否效果好或效果差的标准,有的患者体内寒重,阻塞经脉,造成经络不敏感,所以使用时没有明显感觉,一般在使用1个月内,随着体内不断排寒,自然会有感觉。 再一个原因,每个人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同样的病,用同样的泥灸治疗,有的人感觉很热,还有的人感觉不热,但其调理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说,疗效是判断泥灸唯一标准。
还有的少数患者在使用泥灸过程中,会出现疼痛加剧现象,这是典型的“气冲病灶”的现象,此乃邪气盛正气较弱,不能战胜邪气所致,不久即可减轻,是病情好转的正常反应,请勿惊慌,一般2-3天疼痛加剧现象即可消失。
此外,灸后还得贴保鲜膜也要记住,因为泥灸生物活性极高,做完后皮肤表面还会有一层药物成分,容易与外界空气产生反应,为保证药物完全吸收,贴保鲜膜后既可保证成分单向渗透,防止有效成分挥发,还可有效防止生物营养物质活性降低,所以施灸后一定要贴保鲜膜增加其效果。
最后还要特别强调一下,泥灸虽能治病,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有弊病。泥灸操作方法确实容易掌握,一学就会,但在实际临床操作时,需注意避免发生过热烫伤等事故。故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泥灸治疗的方法及疗程,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泥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总之,泥灸不通过胃吸收,肝解毒,肾排泄,是迄今为止最安全高效的灸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