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重金属含铅废水处理重金属废水处理剂
饮用水中的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是严重的,因其初期症状很轻微,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是长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我们先来关注一下,饮用水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重金属之一铅。
重金属废水中铅的第一个来源是工业污染物及废水的任意排放(主要是:冶炼、矿业、化工、印染等行业)和农业生产中农药与杀虫剂的广泛应用,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
重金属废水中铅的第二个来源,是城镇自来水输水管网腐蚀造成的铅释放。我国目前使用的自来水管道大多数是含铅的金属管。由于自来水使用氯作为消毒剂,而水中的余氯加速了含铅水管的侵蚀和老化。一般使用超过年限5年以上的水管,铅的释放量就会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所有管网中的焊接缝、家庭中使用的各种镀铬、黄铜等材料的水管、水龙头都能析出铅。自来水在经过漫长的输水管网到达用户的自来水龙头时,水中铅的含量会远远超过标准。
一、饮用水中的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
现代医学证实,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损伤其神经系统,尤其是对儿童,他们的血液、神经、脑组织最容易受到毒害,从而引起行为动作的异常,这其中包括:多动症、身体与智力发育迟缓、眼和手动作协调能力差、学习障碍等症状。这些危害甚至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阶段。如果人体长期受到铅污染的危害,还会引起贫血、四肢神经损伤、骨骼与肌肉组织发充不正常、男性精子数量减少,血铅含量高还可导致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症。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3种与儿童健康有关的危害因素,重金属铅即是其中一种。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无任何生理作用。然而铅又在环境中普遍存在。
二、目前含铅废水的处理工艺,应用较多、较成熟可靠的技术有:离子交换法、沉淀法、吸附法、电解法、重金属废水处理剂法。
(一)离子交换法处理重金属含铅废水
离子交换法的原理是利用离子交换剂分离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方法,常用的离子交换剂有离子交换树脂、沸石等。离子交换是靠交换剂自身所带的能自由移动的离子与被处理的溶液中的离子通过离子交换来实现的。推动离子交换的动力是离子间浓度差和交换剂上的功能基对离子的亲和能力。
在对炸药厂废水的处理研究中,使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在pH值5.0—5.2时,用磷酸树脂对排放水进行离子交换处理,铅含量可降到O.20一O.53mg/L;在对离子交换工艺及相应工艺条件运行及考察,含铅量10m∥L的废水经离子交换处理,排出水含铅量为0.14一O.18mg/L,达到国家排放水质量标准。利用由氯甲基化交联的聚苯乙烯氧化制得的带羧基的弱酸树脂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在pH=2.5、流速为15夥小时,可以处理700倍树脂体积的废液流,排放量可以达到0.01毫影升以下。
(二)、沉淀法处理重金属含铅废水
沉淀法是工业处理含铅废水的一种重要工艺,主要分为化学沉淀法和物理沉淀法,化学沉淀法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化学沉淀剂将铅离子转化为不溶性的铅盐与无机颗粒一起沉降。物理沉淀法主要是絮凝沉淀法,选择主要的絮凝剂使铅离子变成中性的微粒,在分子的作用下,加快沉降速度,实现固液分离。
(三)、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含铅废水
吸附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含铅废水处理工艺,根据它的作用机理的不同也可以分为物理吸附法和生物吸附法。
(四)、电解法处理重金属含铅废水
电解法的原理是重金属离子在阴极表面得到电子而被还原为金属。电解法处理废水一般无需加入很多化学药品,处理简单、占地面积小、管理方便、污泥量小,所以被称为清洁处理法。这种方法可直接得到纯金属,可以回收使用重金属。三维电极电解法的提出是电解法的革新,使得含铅废水通过点解法的深度进化成为可能。三维电极电解法通过增大电极表面积实现低电流密度下电解,减小了浓差极化,从而提高了电流效率。目前使用三维电极电解处理废水中的Cu“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已应用于实践中。R-C?Wjdener等人使用网状玻璃炭电极对酸性含铅废水进行了研究,在一O.8 V(vs.SCE)的电位下,使用O.5moL/L硼酸作缓冲溶液,得出最佳条件是阴极孔隙率80 ppi,流速240L/h。可使初始浓度为50mg/L的含铅废水降至0.1 mg/L,电流效率还可达到14%。实现了含铅废水的深度净化。
(五)重金属废水处理剂处理重金属含铅废水
东莞市海韵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根据不断的实践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出重金属废水处理剂(0769-23394566),并对重金属含铅废水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处理研究。静态实验中重金属废水处理剂去除铅离子的能力可达到661.10 mg/g;动态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废水处理剂每1 kg可以处理Pb2+浓度为58.3 mg/L的废水3 m3,出水达到排放标准。
重金属废水处理剂(13378495488)处理重金属含铅废水的特点是:1、除铅彻底,处理后的可实现达标排放。2、对环境污染危害小,污泥少。3、无二次污染。4、占地面积小,处理费用低。经济分析重金属废水处理剂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