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加国从事木雕创作20年之久,在10年潜心研究、探索中,他将中国工笔国画和浮雕技艺完美的融合,创新出一个全新的艺术品种——“丝翎檀雕”,即运用独创的铁笔丝翎技法、结合传统木雕工艺,将工笔国画以浅浮雕的形式立体呈现在檀木上。
所谓“丝翎”,源于翎毛,因翎毛画是工笔国画的一种门类技法,它运用毛笔单线或多线,表现花鸟动物毛发的精细、飘逸、灵动。陈加国将自己独创的这种浅浮雕技法命名为“铁笔丝毛技法”。之所以会有这种技法的创新,还得从木雕艺术说起。
“我国的木雕艺术至今已有7000多年漫长历史,浮雕作为其艺术之一,指在平面雕出形象浮出的一种雕塑。依表面凸出厚度的不周,可分为深浮雕、浅浮雕等。通常要在浮雕周围被镂空后再雕刻”。陈加国发现,浅浮雕空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
而中国书画艺术发展了2000多年,工笔画作为国画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陈加国认为,任何文化,都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方可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他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将我国刺绣艺术在绣制翎毛的针法技艺运用于檀雕中,譬如禽鸟羽毛的中央有根硬轴,称为羽轴,两侧扁平柔软部分称为羽瓣,在雕刻中先雕羽毛之“轴”,再细雕羽瓣,秉承传统技法“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做法,在保留中国工笔画精致细腻、形神兼备特点的同时,使国画在6毫米之内的雕刻厚度中,通过木质载体立体的呈现,彻底改变了国画二维空间展现的局限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真功夫。这种创新的技法和艺术表现手法还来自于工具的革新。在宜雅的雕花车间里,师从陈加国的工艺师桌边,一律放着十来把不同刀口的三菱刀具。每一片羽毛,要用一支不足半毫米的小三菱刀运刀几十甚至上百次,每刀的距离一致。在鸟的躯体上不同的羽毛区域,要用不同三菱刀来刻画背腰部、肩部和腹部等各种形状的翎毛,通过刀法的长短、角度不同,利用材质的特点及规划的起伏,才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与光影层次感。
从事工艺美术事业近半世纪的资深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组成员朱玉成告诉记者,丝翎檀雕的雕刻表现手法他之前从未见过。他认为:“一件好的工艺美术作品必须具备立意高、造型美、工艺精、材质好这四个条件,‘丝翎檀雕’都具备了”。